为传承中国古典精神,庆贺华商十五周年,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文学院于12月8日下午三点在图书馆一楼会议厅开展了文远大讲堂之“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和哲学智慧”的讲座。


文学院有幸邀请到了暨南大学中文系蒋述卓教授为我们担任主讲人,出席本次讲堂的嘉宾还有:华商学院副校长王列耀教授,华商文学院院长苏桂宁教授,文学院副院长李保民教授、蒋家国教授,文学院何顺发老师、于丹丹老师、王慧老师、林宋瑜老师、黄厚斌老师、张倩老师、马少宇老师。

会议由文学院院长苏桂宁教授主持,他为观众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蒋述卓教授以及其他嘉宾老师。

而后蒋述卓教授正式开始演讲,他通过“生命精神的角度理解古人的生命探索”,“哲学智慧角度领会古典诗词思想意蕴”两个角度为我们讲述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和古人的哲学智慧。
蒋述卓教授从诗悲情体现的生命精神切入。从诗经开始,诗是来自现实和理想的冲突,是生命的热情和抗争。对此他提出了诗具有七个悲情,悲情之一是面对时间的生命感慨,首先他以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为例,点出前后诗句从空间到时间的转换带动了物色的改变,物色的变化能够促动人心理的激荡;教授又通过讲解杜甫的秋兴八首,为观众剖析诗中所反映的杜甫生命的孤独,生命光辉的放射以及家国情怀。悲情之二是面对历史的生命的探索,伤春悲秋往往和历史密不可分;诗句之中对于历史事件人物的追问、反思,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共鸣和情感共振。悲情之三是伤离别,具体表现在诗词中的家园意象。悲情之四是伤生悲世,诗人对世上万物都带着伤春悲秋的情感。悲情之五是贬谪之悲,不少诗词都展现了孤绝之境。悲情之六是感士不遇,是生存境遇的生命呐喊。而悲情之七是爱的痛苦与绝唱,是生命精神的激情放射。古人对爱情的歌咏亦体现了对生命的爱惜与尊重。蒋述卓教授提出,古典诗词的欢愉辞也是有好的诗句的,但总的来说,有苦难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更加能打动读者。

接着,蒋述卓教授告诉我们通过诗的思索所体现出的六大哲学智慧。智慧之一是化悲为健,就像李白的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《将进酒》是李白生命痛苦之后的一种精神发泄,充满着无限的生命活力,它不仅仅是一曲悲壮而深沉的醉歌,还是一首雄壮而高亢的壮歌。智慧之二是化困为通,诗人用自己的笔触使生存的艰辛困厄化为通达,不老是纠缠在困境里,显现了诗人高超的哲学智慧。而诗的智慧之三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,蒋述卓教授提出在自然中安顿生活,在自然中寄寓哲理,自然与人互为主体这三个小点,并举了马云的例子,教授告诉我们,新生事物是不可小看的,因为他们具有极强的创造力。智慧之四是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升华,是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的生活日常趣味。智慧之五是以事说理,以物求礼。张载的《芭蕉》就是借物象表达出学以进德、学德相随而俱进,学德互为条件的主旨。最后,智慧之六是淡泊名利,看轻生死,是文天祥的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是韦应物的“道心淡泊随流水,生事萧疏空掩门”。


接着是观众提问的环节,对于写诗出现口语化的现象,蒋述卓教授认为格律诗是比较难写的,要遵循创作传统并不断去钻研其规律。同时,诗要打动读者,首先要有好的意象,再配上加以推敲过的语言,如此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。

接着,文学院副院长李保民教授上台发表了自己的感想,他表示他完全沉浸在蒋述卓教授的讲述之中,并从中得到了两点感受,通过中西方的对比阐述他的看法。从生命与精神角度,中国人把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律动融合在一起;而从生存智慧角度,西方认为喜剧是生存智慧最高的表达,中国的生存智慧则是如何融入到自然之中。
最后,文学院院长苏桂宁教授进行总结发言。他表示,同学们需要在文学创作上多下功夫,要主动感悟文学的美,并希望通过我校强大的师资力量举办更多的文学活动,提高同学们对文学的兴趣。苏院长希望同学们能踊跃参加文学活动,一起享受文学的盛宴。

至此,本次文远大讲堂圆满结束。此次讲座使同学们了解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和哲学智慧,也让同学们对古诗词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,同学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更深的了解。
(图文来源/文学院记者团)